张艺谋在陇县拍摄电影《秋菊打官司》的幕后故事
1991年,张艺谋计划把《一地鸡毛》改编成电影,而且把背景从北京改到重庆,创作班子也到了重庆,但最终张艺谋因为找不到感觉而放弃了这个项目。本来在重庆采景的摄制组全闲下来。
某天,他们从报亭买回一堆文学刊物,从里面发现了陈源斌的中篇小说《万家诉讼》。张艺谋看过后很是喜欢,觉得小说写了一个生动的故事,而且故事中还包含着很多内容可以供他展开。于是,他赶紧联系陈源斌签订了版权合同,又请来刘恒担任编剧。
当时已经拍摄了《红高梁》、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、《菊豆》等影片的张艺谋认为,与侯孝贤、杨德昌等台湾导演相比,大陆导演,包括他自己,在拍片时思考的重点没有放在对“人”的关注上。所以他希望能借《秋菊打官司》一片“补课”,增加对“人”的关注。他还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在叙述存在弱点,有意借机磨练自己叙述的能力。
另外,按照张艺谋的理念,一部影片要有很多真实的生活细节才能构成,这需要创作者对生活有深刻了解,而南方农民的生活他不了了解,所以,他把故事背景改为自己熟悉的陕西农村。
在为电影的风格苦恼了一段时间后,张艺谋突发奇想,提出采用偷拍方式拍成纪实风格,这个想法激起了主创人员的创作激情,摄影师池小宁提议使用超16毫米的摄影机。
为了配合纪实的拍摄手法,刘恒又写了第二稿,尽可能拿掉戏剧性事件和戏剧性台词,使剧本保持在一个生活性的、松散的状态。同时,主创人员即兴编了一些故事加了进去。
在改编时,刘恒把电影所要表现的故事内涵分为三层,第一层是社会性层面,讲述民告官的故事,第二层是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层面,即一个受到损害的弱者维护自身尊严,第三层是哲学命题层面,涉及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思索。
张艺谋要求演员提前两个月陇县石尧村体验生活,与当农民一起生活,交朋友,学语言,熟悉生活习惯,模仿形体动作。他为演员们开会,让他们看大量的纪录片。演员们得知影片是纪实风格后都很配合,考虑每场戏时,凡是觉得戏剧性太强的地方就坚决去掉。
此外,剧组还带了三台摄影机,每天把演员与老乡在一起的情景拍下来,使群众对摄影机习以为常,为以后的正式拍摄打下基础。
由于小说女主人公是个中年妇女,张艺谋担心过巩俐太漂亮,与角色差异太大。他看过巩俐在片场装大肚子逗人发笑的情景,便提议把秋菊设定为孕妇,通过异态的形体帮助她进行表演。为了巩俐的表演更真实,又给秋菊加了一个妹子。
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,张艺谋决定电影中一半的镜头采用偷拍。偷拍时,导演和摄影师不喊“预备开始”,也不打板,演员不知道导演和摄影机藏在哪里,台词是头天晚上谈好的。
等各种技术条件准备好,副导演用无线话筒发出信号,演员从藏在身上的话筒中得到信号就开始表演。采用双机拍摄,有时一个镜头拍20遍。
张艺谋善于用大背景,用陇县当地红辣椒挂满山村,更是借助雪景塑造了陕西农村真实的生活。
收藏
举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